Wednesday, October 7, 2009

15 Malaysia




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从过去的烂芭发展至今天的高楼大厦。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公民意识也不断再提升。但这一切却未必与国家领袖在领导建树中的突破成正比。新一代的人民对国家动态的掌握和反思经已超乎昔日。就已《15 Malaysia》中,打破过去传统,各大民族携手拍摄十五个由多种语言或方言所组成的短片(包括前首相女婿-凯里)。期间有搞笑及令人深思的种类;也因为这一切,真实的反映国家在政、经及社会方面的状况和矛盾。回顾过去从推展2020年宏愿至1 个马来西亚以来,国家虽然好似醒觉,欲“一视同人”对待国民;以便挽回大家的信任和支持的面向。这景像如海市蜃楼,大家只有抱着观望的态度。不但如此,从308选举后至今,每天翻开报纸频频出现政治议题越来越盛。在(nation)这个短片中反映国家的 "system"出现状况。当事人求救无门,在不知发生什么事的情况下被拷上,结果就“无端端”的被软禁。片中出现的女子犹如“披了羊皮的狼”。许多时候我们会想人民在这种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又怎能与这位铁汉相斗呢?于是大家受到长期的打压,反弹力也越厉害,结果,“这不是我们的文化”抗议行动也出来了。试问一个外皮好看,内里却长满虫子的果子,它的下场就是。。。。所以,笔者建议要达到一个意愿,一个国家,一个宗族:1)从下(人民)经已开始意识到国家过去问题的累积、反思及改变,那么身为一国之领袖团队更需要作出改变。2)从上(领袖团)国家繁荣、稳定及健全发展实在需要一班拥有知识水平,视民如子,公正廉明,远见等的领袖团掌舵。3)政教需分明:由于我国处在一个多元宗教和种族的国家,为了大家的利益需要制定一些中庸规条,以便宗教间有交流和自由发展的空间。4)修正国家法令:应随着时代和架构的不一及人民与国家的利益,不断修正期间的不足。最后,笔者非常欣赏张子夫及一般的演员,还有那些赞助商。人民已经开始行动了,那么,我们的领袖团何时可以有这般的看见和体会呢?是现在吗?还是几时?

Tuesday, October 6, 2009

电影再思(2)


作者在“神学与电影的关系:彼此丰富的途径”确实引用神学和电影的互动,提醒基督徒在处理人性课题时应以理性和感性的分析,并投入对他人关心和同情。但笔者认为作者在谈论肥皂剧时过于偏激或给予完全的见解。从而忽略以下三个要点作出对肥皂剧的评估。1)剧情思路a)水浒传(在动乱时期,各路英雄云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伸张公义之心频起)b) 溏心风暴(家庭伦理)c) 师奶兵团(反应家庭主妇繁忙、狭窄、忧心子女及夫妇之间的密切关系)道尽每个时代的挣扎和问题的存在。透过电影剧情的发展,从中帮助我们处在其中的醒觉度和坚持。希望总在人间。2)沟通话题。(家庭成员聚集一起观赏的好时光。母亲每次观赏后就是喜爱和笔者谈论剧情的发展)。3)一个借镜:i)剧情的好坏有助大家面对困境的再思。(什么选择就有什么收场)ii)社会的问题永远都存在,要成为若干的人,是放弃、不闻不问、或是申张公义,以行动来回应社会一份子应有的责任呢?所以,笔者概括上述的几点,认为肥皂剧有它可取之处。笔者深信由于作者对中华文化著作电影的认识不多(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红楼梦等),所以无法全面的探讨肥皂剧也可以带来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战略或个人思维的拓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力量和做事策略。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电影再思(1)


本文目的在于以神学和电影之间相扑相称的关系。培育基督徒以一种批判的思维来评估电影对人类和道德世界观的反映、描会和分析。两者间的互动,唤醒基督徒不应封锁在狭窄的观点和主观性来处理人性刻画的问题;仍需要不断开拓我们的思维和心灵领域来寻求并赐予对非信者的关心、需要和了解他们问题的所在。
笔者认为作者透过以神学的介入与电影产生一种深入浅出的互动,有助开启基督徒在观赏电影时的反应和再思。另一方面,笔者认同作者而言,东西文化各异。所以处在两个宗教文化鸿沟中;唯有用亚洲“出产”的电影为切实和认知;毕竟大家“同声同气”拥有相同的思想、文化、处事方式及感受。

预防胜于治疗


一个多元化-种族、宗教、文化、语文组成的国家,为了顾全国家的利益、安危和发展;必须维持和谨慎处理国内种族间的议题。特别针对政教事故而产生敏感的课题。为了确保以国家和谐的大前提下,新加玻政府在1990年推出『宗教和谐白皮书』以维持宗教间和谐度及明确划清政治与宗教的界限。笔者断言一个多元宗族的国家确实需在政教上划分界限。一个政教不分明的国家,宛如染了色的一缸水。是是而非,因此许多事情的发生就直接牵连到宗教的议题上。笔者认为预防种族因宗教议题而产生的猜疑和偏差是执政者不可忽略或轻视的议题。他们需要凡事谨慎并持有公正廉明的心,需要不断营造宗族间的和谐、互动、接纳和谅解才能更加有效提升国家的和谐、安稳和发展。但事实如非,就我国而言,强势以权力压制弱势;更借助宗教和种族的议题作为他们更上一层楼和个人利益的伎俩来号召、巩固及成为新闻人物。经笔者衡量若领袖继续沉溺在私利而枉顾他族的“感受”和“存在”时,就会产生“国无宁日”的局面。这种情况有二:1) 轻则一盘散沙,重则种族间常起争议和敌对,最终搞得忧心仲仲、彼此仇视和猜疑。2)国家政治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人才外流为求过一个安稳、有保障的生活。从此看来,我国有又怎能顺利达成“一个”意愿,“一个”国家的宏愿呢?

“专业性”问题??


专业主义逐渐侵入牧职同工在教会的定位。为了取得“专业性 ” 的突破,教会和牧职同工不断寻求在知识上的跟进和提供会友在事工上的需要。教会逐渐演变成一个维持联系的服务中心而失去教会原有对神的生命力和委身的使命。加上生活的紧凑,信仰也趋向个人化,从而导致信徒和教会间的亲密联系不如过去的牢固和持守。笔者断言,如果继续随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就如作者而言,教会的原生动力就会被流失掉。信徒只为着需求自己的需要到不同的教会去。牧职同工为了饭碗保障,不断追求卓越或明争暗斗。那么大家的心如何可以长时间共存在一间教会中携手共创未来呢?几天前,从一位姐妹口中得知,她刚刚转换教会,主要原因是她带着一行8个孩子(包挂邻居的孩子)到惯常出席的教会,但发现时间上无法配合,同时为了让孩子可以透过以英文授教的主日学学习外、加上时间的配合。结果就改换到一间合适孩子们学习的教会。当时,笔者心中自问,现在的人,说换教会就马上更换。难道没有感情吗?经过一番思量,笔者力陈需从牧者开始作起。我们需要常常自省,无需单靠或着重学习的伎俩来取悦、吸引信徒。反倒以一个纯净、正直善良的心来培训、教导和关爱身边的人,唯有这样的心志才能走在耶稣教导的正规下(爱人如己)还要切记我们是仆人的身份,上帝才是那一位的主人。

以天父的心为己心


以天父的心为己心
成为一个好牧者,需要不断委身在服侍的群体中,不断建立关系和付出爱对待我们身边的人。耶稣在世服侍三年多的时间,期间不断透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教导帮助十二个门徒,虽然很多时候门徒当中不断在争论谁为大,谁为首时,耶稣的责备虽然临及,但却从未放弃过他们。这种专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这功利主义的世代,人人讲求利益关系,有付出就要有收获的心态。实在需要基督的光来照耀浑浊的时代。这时代需要一个为父心肠的牧者而不是三头六臂的领导者。亲爱的朋友,以天父的心为己心。。。。。

羊儿!羊儿! 你在哪?


在上个星期,由于功课所需,结果和几位会友面谈过去教会的历史和对未来的展望。当中听见一些“年轻有为“的会友们不约而同的说;生活忙碌,无法参与教会一起推动事工。有者则认为聘请传道人有助减轻牧者的担子又有比较多的时间策划推动事工的需要。看见会友深受生活环境的压迫,逐渐屈服在生活的担子中,对宗教的热忱随之消散。试问大家都是教会肢体的一份子吗?若只是单靠一个“转业人士”不断的支撑和贡献,可想像教会长远的发展,可否尽其神意,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延续呢?几经反思和分析,笔者认为一个蒙神喜悦的教会,人人需要各尽其责承担神托付的使命、除了好好培育第二代信徒、更加以爱的行动踏出四面墙的教会走向人群去协助孤儿寡妇。
亲爱的天父,袮何尝不是一直等待迷失的羊儿,盼望他们回头的一天吗!

“百会”(样样精通)


在几个月前,曾听一位姐妹谈起,要成为一位称职的牧师可真不容易。除了得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关怀工作外,更是会友在急需时,心中盟明起的第一个“救星”。有一次,一个会友家的水龙头坏了,水溢满地;结果一通“911”求救电话。牧师就得赶到现场“修补” 残局。还有另一件个案就是一条蛇跑进一个会友的家,结果,牧师充当“捉蛇佬”。从梁家麟院长发表的这一篇言论,不禁让笔者深感活现在这个物质时代,被神呼召出来愿意全时间服侍的牧职人员,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何况会友对牧者在教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要牧者停留在喂养的工作上。大家希望看见教会成为众所周知在某个事工上的代表。试问今日的牧者,渐进式受到周遭环境的压迫变成一个 “扯线公仔”?!任由俗世渲染,导致失去神对我们的认知呢?
求袮照袮的慈爱待仆人,将袮的律例教训我。我是袮的仆人,求袮赐我悟性,使我得知袮的法度。(诗篇119:124~125)
我们需要求神赐给我们悟性,让我们什么是对?不对?
但愿大家行在全时间传神的道路中,不断审查何为神的工?神要我们完成的工?因为我们需要是一份专业以神为首的服侍、爱人如己的精神啊。

"无根草"


这篇文章力陈以中国《诗经》和希伯来《诗篇》探讨两者之间对人生或人性过去所面对的逼迫、不公义及伤痛时而产生一种对社会、时代的回应、呼求及挣扎体现内里心中的探索;作者透过彼此的宗教意义的共存点,并希望藉着以跨文化的交流方式;从而建构一个属于亚洲基督徒的身份。笔者关注此本除了藉着上述作者所提出的方式拉近两个不同文化历史背景所带来的差距和影响所带来对人性的互动所探讨外;笔者主张身为一个以跨越文化对人性的探索,除了引用上述的观点外,可否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亚洲人对整个的“根”执着。从过往亚洲人对信奉基督教错误的诠释就是成为基督徒就得改名换姓、放弃旧有的文化、思想和传统等;犹如一束“无根草”。从此,与“亚洲世界”隔绝。这一切对大家来说都是那么的挣扎。那么,身为这个时代夹在两个文化鸿沟的“年轻”的亚洲基督徒,除了如上述般,对彼此之间共存点有认知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单单只为自己定位?仰或从新关注投入建构基督教对比亚洲人“根”的诠释?笔者建议作者除了展开基督教与其他文本对比的诠释外,我们更需要努力以圣经文本的真意和体现,如何可以从新体现对社会公共性的需要,从而产生密切关系和帮助等。深信有助矫正过去“年长”亚洲人对整个基督教的定义,同时渐进式在建构和改变一个从过去、现今或未来,都对每个人生命产生息息相关和产生深切影响的宗教。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德vs心思意念


李織昌-一位在华人世俗大学教授希伯来圣经的教师。由于过去亚洲基督徒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作者透过耶儒之间的诗歌和礼仪,从新思考和探讨两者之间的人性课题,希望以“跨越边界”融合两个不同宗教文化经典,以条理和平行式的对话,从而建构亚洲基督徒的身份和重申基督教的公共性。以《诗经288》vs 《诗篇139》,从诗经对“皇帝”的诠释,必须与天上王保持一定的交流和听从并完成上天所指派的责任才能保有“天命”,所以,古人祈求上天可以帮助他持有友好的德行才能继续不断赢得天上王的赏赐;而在诗篇139:23~24节中,作者不断祈求神察验他的心思意念,以便行在上帝的正道上。从经文开端已略述,我们是无法躲藏而不让神看见的一群人。归纳上述两段经文,儒家着重“德”与圣经“心思意念”辩明是一种指向品格的操练和完成托付者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其公共性是从过去皇帝(天骄之子)和我们(耶稣宝血属回来的一群罪人)的对比。大家都是需要不断努力遵行天上皇的意旨和他保持密切的交流以便可以行在祂的旨意中才能被蒙福的人啊!因为我们都是被祂所拣选的。


Tuesday, August 18, 2009

赐福原则


从阅读谢品然《创世纪》中的公共性与《妥拉》中的立国精神探讨基督教的公共性所带来的影响和联系。首先作者引用依据神设立生存法则者可以得到祝福,反之则受咒诅;而古以色列人也将『耶威』成为他们立国的契约和公共生活的规则。同时透过圣经中《妥拉》的a)契约基础、b)宪法、c) 制度、d) 纪律、e)约法及f)权能等展现一个据有公共性基督教完整的宪政体系。笔者身为一个基督徒,认同作者的看法。但试问,一个愿意跟从生活在这种体系的非信徒族群,他们同样可以得到祝福吗?我们可以从以斯拉记记载波斯王古列允许以色列人修复建殿,不单不阻止他们敬拜上帝,同时也要他们在祷告中记念他。由于圣殿的重建,以色列和利未人再次恢复敬拜神的机会,结果波斯王也享有受神祝福的生命。这也表明神赐福原则公共性的存在。

Monday, July 27, 2009

马六甲基督堂儿童营刚在两个星期前结束。看见神的带领,从一个平日没有儿童事工进行的教会,却要搞一个儿童营,真不知该从何下手,不论是人力或小孩也不知从何“搜寻”,但神却使用祂的方法来成就祂的工。透过这个营会让笔者看见在神没有难成的事,只是我们愿不愿意参与当中,一起经历神奇妙的作为。

Thursday, June 18, 2009

第一天上课

神学院第二学期开学了,我也再次的背起书包与同学们上课。上课前很担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怕跟不上。但是经过与同学间一起上课与交流,加上老师的鼓励,总算把担忧的心情放下了。同学们,我们一起加油吧!